富士康从郑州派人赴印度传授经验,中国该担忧吗

5月30日,台湾《经济日报》报道称,富士康郑州工厂计划在端午节前后,派出20多名员工到该公司位于印度的工厂传授经验。

岛内有观点指出,由于郑州是全球最大的iPhone生产基地,富士康此举意在强化印度供应链布局,增强iPhone在印制造,“配合苹果要求代工厂扩大非大陆产能布局的意向”。

富士康母公司——中国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5月中旬也曾积极表态,称该公司在印度深耕十多年,国际厂商、不同产业加大在印投资是“大势所趋”,而且速度会更快。

无独有偶,大约10天前,越南总理范明政亲自前往苹果总部,拉拢其加大在越南投资。而苹果CEO库克当面表示,感谢越南创造的有利环境,该公司确实想在越南扩展供应链。

实际上,随着近些年中国人口红利减弱、生产成本上升,iPhone向印度、越南转移产能的声音一直存在。新冠疫情发生后,尤其是近期长三角地区出现疫情,外媒更是接连放大“外企要撤出中国”的声音,甚至开始讨论越南、印度会不会取代中国“世界工厂”的地位。

但拥有全球最全产业链和巨量市场的中国,似乎没有必要过度紧张。

先来看一组最新的宏观数据。

越南计划和投资部披露的数据显示,2022年1-5月,对越南的外国直接投资同比增长7.8%,达到77.2亿美元。与此同时,表明未来外国直接投资支付规模的外国直接投资承诺同比下降16.4%,降至117.1亿美元。



TRADINGECONOMICS截图

而根据印度商工部5月初公布的数据,2021—2022财年,印度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创纪录的836亿美元,同比增长2%。而在此前两个财年,印度外商直接投资增速均为两位数。

再来看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,2022年1—4月,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786.1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20.5%(折合744.7亿美元,同比增长26.1%;不含银行、证券、保险领域,下同)。从来源地看,韩国、美国、德国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76.3%、53.2%、80.4%。

不难看出,中国吸引外资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增速上看,都远高于越南和印度。其中,中国今年前4个月吸引的外资是越南前5个月的近10倍,同时接近印度去年全年吸引的外资规模。

这还是在今年中国国内疫情反复的背景下。

正如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4月份所说,这两年,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调整,全球跨国投资波动很大。但是,中国利用外资始终保持稳定增长,“中国一直是外资投资的热土。”

再来看苹果供应链的情况。



苹果CEO库克

根据苹果2021年6月公布的200大供应商名单,2020年苹果155家供应商在中国大陆共拥有259个工厂,而2018年只有150家供应商在中国大陆拥有工厂,呈现上升趋势。

数据同时披露,2018年在越南的苹果供应商有15家,2020年增加到21家,工厂数量达到23个;印度的苹果产业链公司2018年只有7家,2020年增加到9家,工厂数量达到9个。

从数据来看,越南和印度在苹果产业链中的地位确实在逐渐增强,但规模与中国大陆相比仍差距悬殊。

而且苹果数据显示,在越南设立工厂的21家供应商中,来自中国大陆的企业是最多的,达到7家,包括伯恩光学,歌尔股份,蓝思科技,领益智造,立讯精密,美盈森,深圳裕同包装等。而这些企业无疑需要不少中国工程师和高级技工去工作,可以说国内的工作岗位并没有全部流失掉。

印度方面,苹果早在2017年就已经开始在该国生产iPhone SE,但直到2020年,印度产iPhone的比例仅为苹果全球产能的1.3%,到2021年,iPhone在印度的产能达到800万台,占比上升到3.1%。

2021年12月,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宁南山曾撰文指出,一部分产业链转移是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,毕竟往中高端走,必然会带来中国人均收入的增加,丧失掉一些成本竞争力。所以,要接受一部分中低端产业在逐渐转移到东南亚和印度的事实。

但他同时提到,由于苹果产业链绝大多数在中国,越南和印度的“生产”更多是将从中国运来的零件进行组装和包装。即使有部分产能转移到了越南,随之而来的也是中国对越南的出口迅猛增长。

2021年,越南计划与投资部统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1年越南进口额达3322.5亿美元,增长26.5%,生产材料类占93.5%,比上年提高0.2个百分点。而中国是越南最大的进口来源地,进口额达1099亿美元。期内,越南对中国贸易逆差540亿美元,增长53%,而越南全国的出口顺差达到40亿美元。



越通社报道截图

宁南山提到,与其过分关注所谓“产业链转移”,不如着眼中国大陆在产业链上的主导地位。

他分享了三个观点:

第一,以代工制造为典型的低端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,但是中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。从许多代工制造转移的例子可以看出,代工制造转移的主导方,是下游的强势品牌(耐克,阿迪,三星,苹果),而不是代工厂本身,品牌厂家的态度决定了工厂是否要迁移。

第二,发展中国的代工大厂,在转移出去的产能中分一杯羹。

在苹果向中国以外转移部分产能过程中,立讯精密和歌尔股份的例子告诉我们,中国不仅可以通过零部件+组装代工技术的结合,在中国大陆实现本土公司替代台系代工厂实现价值提升。同时也可以通过在海外建厂,而从代工厂向海外转移中也分一杯羹。

第三,中国应加强对上游电子零部件企业的扶持,着眼于提升产业链的价值。组装代工的利润在产品的产业链价值占比是非常低的,组装加工在进口额和出口额都非常好看,大进大出,但是实际获取的利润是很低,希望中国大陆的电子零部件和半导体产业快速发展,取代台系厂家

推荐阅读